恍若隔世的2个月,我们怎么活下来的?| 编辑部的故事
本周,十点人物志编辑部终于迎来了线下复工的日子。
农历鼠年的第一次见面,虽然每个人的脸都被硕大的口罩遮挡,但还是能看出,大家都有一种劫后余生的感觉。
于是,这一期的“编辑部故事”决定展开讲讲大家的“劫后感言”。
过去两个多月,灾难时期的特殊生活,让编辑们的身心,都经历了一次成长。
每一个生命都该被珍惜
作为一位有猫人士,为了尽可能缩短让土豆自己一只猫独处的时间,我在除夕前一天,也正是武汉封城这一天才动身回家。
那时候走在北京的街道上,能看到年轻人几乎都带上口罩了,平时熬夜吃外卖从不在意身体的8090后,成了最“怕死”的一批人,反而最易感的老年人,对此毫不在意。
包括我自己的亲人也一样。无论你怎么劝说他,他都觉得你在无中生有。没人想到这个病毒的影响会这么大。
我是从听到武汉许多宠物被摔死被活埋的新闻,开始感到着急的。这个从野生动物身上传播的病毒一棒子打死了所有动物,尽管网络上许多人在呼吁生命一律平等,也在声明至今没有证据显示猫狗会被感染,但许多人还是因为害怕,抛弃了它们杀死了它们。
我不知道在这个人心惶惶的时期居委会将如何处理留守宠物,也不知道长租公寓会不会因此受影响,尽管当时公司通知上班推迟到10号,我也很想趁此机会在家多呆呆,但最后还按照原计划回程了。
这个时候网络上流传着各种真真假假的消息,有的说北京要封城,不让外来回京人员进入,有的说许多小区已经封锁……有一种末日感。
直到自己真正踏上回程的火车,才知道一切并没有网传的那么不通情达理,悬着的一颗心这才真正放下。
独自隔离的时期会思考很多事情,包括自己与社会的关系,与时代的关系。第一次感受到在大的洪流面前自己是多么渺小,每一个不曾被珍惜的平凡日子,对个人来说是多么珍贵。
复工的日期一拖再拖,从10号推到17号推到24号,最后直接推到了3月。这一个月期间,关于疫情的信息呈现一种爆炸的状态,人们对新闻的渴望,从未像此时一样迫切,所有人都在盼望一个好消息。
最近中国的疫情终于呈现好转的趋势,但全世界抗击病毒的战役似乎才刚刚开始。这几天和身在意大利、韩国、英国的朋友聊了聊各自的近况,他们身边的情况都不容乐观,所谓的民主与自由却成了防疫路上的一个障碍。
不知道还要多久这场全球灾难才能平息,但似乎到那时候,大火熄灭后的灰尘落在每个人身上,都将成为一座山,真正的困难还在前面等着。而我们能做的,唯有面对。
不要忘记
3月9日,编辑部线下复工第一天,距离上次去公司过去了整整50天。
出门时迎面的阳光照得人恍惚,北方冬天光秃秃的树上也开始长出了零星嫩芽——我承认,这种环境描写媚俗又无趣,但它真的意味着,又一个春天要来了。
过去一个多月,像是躲进了诺亚方舟的三等舱,外面有看不见的滔天洪水,你不清楚它何时退去,也不知道等它退去的时候,舱外是一片狼藉,还是一个被期许的美丽新世界。
现在,凛冽的西北风日渐式微,我终于被允许活着出来喘口气。
很奇怪,这几天会时不时想起2月初采访过的几位小企业主,一个月过去了,此时此刻的他们怎么样了?
武汉的盲人按摩店老板小谢,估计还得再等一段时间才能开门营业,不知道房东有没有给她减免租金?健身教练黄教练从老家荆门返回厦门了吗?女儿的奶粉供应还充足吗?外贸老总10万美金的服装订单是否顺利下厂开工?全球疫情爆发会对外贸生意影响大吗?……
像我们这样,被卷进历史进程的个体,都太渺小太无辜了。
线下复工这天,网约车的数量还没有恢复几个月前的水平,打车上班的计划泡汤。转而去坐地铁,人流量是从前的一半,轻微的触碰和咳嗽,都会引来口罩背后的人警觉的目光。公司楼下的店面大多数都还没营业,要想进入公司大楼,需要经过繁琐的检测。
于是你知道了,正常的生活还远未恢复。
但还是应当庆幸这样的苟活,因为,很多人已经看不到这个春天了。
不要忘记,殉职的医生们,被新冠病毒夺走生命的病人们,那些还没有来得及被确诊就已经离开的可怜人们,他们本不该承受这样的代价。
不要忘记,直到现在还有人在受难,不仅是治疗中的中国人,还有外国人。人类是命运共同体,幸灾乐祸并不能帮他们减轻苦痛,“抄作业”的说法太过轻佻。
不要忘记,想让类似的灾难不再发生,问责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一环。李文亮医生离开一个多月了,有关他的调查还迟迟没有结果;武汉的社区里,还有许多荒谬的事情在发生,又有谁站出来为此负责呢?
著名诗人杨牧昨日去世了。他曾经预言:“二十一世纪只会比这即将逝去的旧世纪更坏——我以满怀全部的幻灭向你保证。”
二十一世纪的灾难,让生活于二十一世纪的人不免幻灭,于是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变得有必要:我们生存着,忙碌地工作,一成不变地生活,终究有什么意义呢?
莫大灾难中,也有微末烦恼
和多数读者一样,这段日子里,我的生活有些失序。
前几天写方方时,看到她说“不是只有死者和病人承受这场灾难,我们所有的普通人也同样付出了代价”,内心深以为然。
在莫大的灾难里,个人烦恼似乎变得微不足道。
假期一延再延,像是回到学生时代的寒假,不同的是,连新年都显得格外冷清。
回想两个月前,我特意在购物车里加上很多漂亮衣服,约了几位家乡的朋友春节聚会。平时大家都分散在天南海北,我们说趁着过年一定要见面,连去哪里吃饭喝酒聊天都约定好了。
后来大家也都知道了,所有约定都得取消,只好又在微信群里约着来年再见。漫长的春节假期,唯一一次与朋友的见面,只因要去超市采购必需物品。
同一个超市里,人不多,我们都戴着口罩,隔着距离朝对方傻笑。
在家的日子,我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,就是打开手机看当天全国和我所在城市的疫情情况,然后不自觉地翻看相关文章。
不久后由于工作需要提前返京隔离,合租的小伙伴搬走了,只能一个人呆着。时间久了,很容易觉得孤独,有时好像生出心魔,怎么也不是滋味。
居家时间太长,人闲着总想给自己找点事儿干。
起初,我囤了各类速食,泡面、速冻水饺、酸辣粉、即食火锅等吃了个遍。
渐渐地,我又开始看着菜谱app学做菜,红薯在微波炉里劈里啪啦作响,茄子烧得漆黑。看到网上有人吐槽宅家厨艺大赏,晒出各种黑暗料理,我看了后哈哈大笑,简直我本人。
有时也抻抻腿扭扭腰,我自以为的居家运动,被我妈取笑成:活像中老年人做体操。
当然,这段时间里,我也干了正事,写了不少稿子。
不乏前段时间带有争议的名人韩红、充满人格魅力和趣味性的医生张文宏、逆势发声的作家方方、疫情中牺牲的医生,甚至身边的普通人。
写《疫情中的普通人》时,我采访了几位身边的朋友,有人至今依然漂泊异国他乡,有人因疫情只能延迟手术,也有人在疫情前失业、生计成了难题。
心情不可避免地像掺了水的海绵。
说起来在我的记忆里,没经历过如此规模的灾难。非典时期,我也还是个上小学的小屁孩,唯一的印象是苦到皱眉的中药和延长放假的快乐,快乐得轻飘飘,哪能意识到背后的沉重。
总觉得在这阵子自己的期望值更低了一点。在这之前,觉得每天太阳升起落下,日复一日地吃饭、工作、睡觉还挺无聊的。闷在家里的这些天,看了无数关于失去的故事,我突然发现,这些被嫌弃的日常生活竟然如此可贵。
如今,我常会幻想疫情结束后的景象。想去吃火锅炸鸡杨枝甘露……,想去公园走走,当然,也想和喜欢的人早点见面。
我想睁开眼睛,保持清醒
自我隔离期间,房间里回荡着伍佰大哥不标准的普通话,“所以暂时将你眼睛闭了起来,可以慢慢滑进我的心怀。”
但我不愿闭上眼睛,也不愿滑进你的心怀。我想保持清醒。
我可能是比较早注意到这次新冠肺炎信息的一批人,因为家人都在武汉。2019年12月31日,有媒体报出武汉出现不明肺炎的信息,我在家族群里提醒家人买点消毒水,注意别感冒。
1月5日再次看到相关信息,似乎肺炎仍在继续,提醒家人不要去汉口。此后有一段时间没有新消息披露,直到1月19日,身边的朋友都开始讨论“不明肺炎”,就感觉突然严重起来。
我们全家都对肺炎高度重视。在1月20日,我们一家就做出了过年不团聚、各自过年的决定。这个春节,一家人分散在四个地方,妈妈和妹妹在武汉,姐姐姐夫在襄阳,爸爸在枣阳老家,我在北京。
后来看到各种困境与求助,我有一些庆幸,庆幸在武汉的妈妈和妹妹没有生病,庆幸她们提前储备了粮食和消毒水,庆幸她们可以互相陪伴。爸爸虽然一个人在老家,门口被挂上“此家人从武汉归来,禁止密切接触“的牌子无法出门,但好在还有邻居们送鸡蛋、送蔬菜、送大米,让他没有缺吃少喝。
因为是湖北人,我对疫情有切肤之痛,刷信息停不下来,有段时间似乎患上了消息饥渴症。
至今想来,有几个晚上令我非常难受。有一晚,一位学妹在朋友圈求助,妈妈患了癌症却无法入院治疗,一家人困在武汉;另外一个夜晚,是李文亮医生去世,那一天全国恸哭;还有一晚看到一个视频,一位老人在空荡的武汉街头,边走边拉着手风琴。
痛苦让人难以承受,也让人想逃离。但我想,即便再难受,我也想继续保持关注,不愿闭上眼睛。
这几天有一篇文章刷屏——《发哨子的人》,人物杂志采访了武汉市中心医院急诊科主任艾芬。是她,最早传出了这次疫情的信息。
文中有一句话给我很大触动,艾芬说,我很后悔,“早知道有今天,我管他批评不批评,‘老子’到处说,是不是?” 早知如此,让更多人知道该有多好。艾芬这么想,李文亮这么想,很多武汉人也这么想。
信息是多么的重要,新闻是多么重要。有很多此前对新闻失望的朋友们,再一次感受到新闻的价值;有离开新闻业已久的同事,因此重新回归新闻行业。我很理解他们。
这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,心态变得犬儒了起来,害怕说错做错,觉得很多事情难以改变就不想说。但这样是不行的。不表达,就会有别人代你表达,不表态,就会有人帮你表态,最终我们会变得面目模糊、丧失立场和价值观。
每一次大灾难过后,总会在人们心里留下点什么。当年汶川地震过后,四川人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,变得更加及时行乐。不知道这次疫情结束后,会对人的心里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。
只是希望,我不要忘记。不要忘记。
“希望大家一直保持清醒,做一个进步青年,去TM的岁月静好。”
2020年的日子格外困难
国内的状况刚刚好转
疫情又开始在全球蔓延
正常的生活状态不知何时才能恢复
但无论如何,我们唯有面对,努力活着
这两个月,你是怎么度过的呢?
有着怎样的经历和思考?
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吧
点击下图,阅读更多推文
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
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